近年中古萬利多來,國內藝術團體熱衷於扎堆去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在媒體的擔憂與批評聲中,這股趨勢卻愈演愈烈。最新數據顯示,僅去年前8個月,中國駐奧地利文化參贊就接待了133個國內音樂團體,平均每個月都要接待十幾個演出項目。
  為什麼國內文藝團體如此熱衷去國外“鍍金”,在諸多媒體看來,他們大多為了擴大知名度,增加自己所謂的含金量,因而才刻意地跑去維也納沾沾國外藝術家殿堂級演出的“仙氣”,以洗碗機便回國後用這個經歷加大話語權,增加演出機會。看起來似乎不錯,但隨著“東施效顰”般的走馬燈跟風演出的增多,維也納金色大廳的招牌似乎已經變成了“老軍醫包治百病”的笑料,個中原委恐怕不僅僅是跟風就能解釋得通的。
  “這133個團隊怎麼消化?裡面有中央級寫條子的,有軍旅寫條子的,有各省市領導西裝外套寫條子的,使館壓力太大,搭上錢都沒人看。”這是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響樂團團長譚利華的一段話。 這段話倒是可以分析出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文藝團體扎堆去金色大廳的原因。其實無論是中央一級還是地方省市一級,凡是通過領導寫條子、打招呼走出國門去國外演出的,基本上都是有正式編製的演出單位,而且都是打著“文化強省、文化強市”的旗號,通過省市財政支持甚至是全包的方式到國外演出,至於有多少觀眾到現場觀看,能夠在國外產生多大的影響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出回來之後能有內容和成績向地方官員彙報。
  從某種程度說,文藝團體到扎堆國外演出並不完全是為了給自己貼金隨身碟,同時也擔負著給當地領導的贏回重視文化發展“金字招牌”的重要任務。只要領導高興,在彙報文化改革和創新成果的時候有值得炫耀的例子可舉,花費再多也是值得的。
  因此,抑制地方藝整合負債術團體出國巡演的虛榮,避免花公款出國丟人,不僅要從遏制地方領導的文化政績衝動開始,更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對於那些用公款鍍金的行為,必須一查到底,一分錢也要錙銖必較,老百姓的血汗錢決不能成為某些人往自己臉上貼金的資本。(董斐 文章來源於《世界新聞報》)  (原標題:找出扎堆“鍍金”的病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z89vzztt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